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美育为何成为新时代青年的刚需课程 全球新资讯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时间:2023-02-28 09:54:39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在厦门大学美育课程《古琴演奏与美学》上,师生们于伴庭芳学堂无事茶屋之中,轻抚瑶琴,并伴以琴箫、琴歌、琴舞。

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校园里的一幢楼房、一座亭子、一段曲径、一块石头、一声钟鸣,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历史故事,也正是这样一段段故事、一处处风景共同构成了校园里浓厚的美育氛围。


(资料图)

“美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因此寻找文化典故,发现和挖掘这些精神力量,成了每一位厦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楼红英一直在思考厦门大学美育课程的核心文化内涵应该是什么。

早在20世纪20年代,林文庆校长在任时所撰的《厦门大学校旨》开宗明义:本大学之主要目的,在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以研究一切现象之底蕴与功用,同时并阐发中国固有学艺之美质,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最新最完善之文化。

这段话让楼红英深受触动。在她看来,通过艺术形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可以向青年勾勒出一种“尽善尽美”的人格品质,使他们能够在情感交融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塑造。

用美育塑造新时代青年的人生美学,这一点也获得哲学系主任朱菁的赞同。他认为,美育不仅能够对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格局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也能提升青年创造美的能力。如今,随着新媒体以及网络技术发展,人们对生活中美的鉴赏需求在不断提升,美学的概念不断发展,美育也逐渐变成了新时代青年的一门“刚需”课程。

“学校向来高度重视美育与通识教育工作,注重将通识教育理念和美育要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汇聚全校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迭代升级的美育与通识教育,全力打造跨学科交叉融合育人平台,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厦门大学副校长、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周大旺介绍。

用艺术创作重返历史现场,向青年讲述时代偶像的故事

“校史剧不只是在讲成功的故事,更重要的是用镜头展现一个人最为真实的精神世界,让年轻人感受剧中人物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精神。”李龙琪是厦大材料学院本科生,在话剧《哥德巴赫猜想》中扮演陈景润。

如今在舞台上游刃有余的他,最初也是一位被学业难题困扰的“小白”。那时,刚刚步入大学的李龙琪经常会面临实验进展不顺甚至失败的迷茫和困惑。他看完这部讲述杰出校友陈景润用几大麻袋演算纸,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往前推进一步的校史剧后,决定以演绎者的身份,在理解和“成为”陈景润的过程中感受勇攀科学高峰的力量,“剧中的陈景润一定要把所有的路全部都试一遍,才知道哪一条最好,再去走那一条”。

“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同身受”是这部剧的导演王根给青年演员上的第一堂课。在他看来,戏剧是美育的一种形式,一部又一部校史剧传递的是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一颗关于爱国和奋斗的种子,也许在某一天就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剧中最打动李龙琪的一幕是,哥德巴赫猜想“1+2”难关被突破的情节,舞台上满天撒纸的画面直击眼球、震撼心灵,“这是属于陈景润透支生命、为科学献身所换来的高光时刻,更是中国数学研究的理想之巅,指引着台上台下无数的青年勇敢迈向自己的那条道路”。

像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厦门大学校史剧的舞台上还有很多。电影学院副教授王晓红是《哥德巴赫猜想》《遥望海天月》《陈嘉庚》等校史剧的编剧,在她看来,通过细节的精巧设定、兼具美学的情景打造,不仅能更好地呈现人物内心世界,还能呈现出时代背景和氛围,进而与年轻人的真实生活产生共鸣。

“透过这些人物的故事,年轻人能够重返历史现场,感受一段又一段峥嵘岁月。”讲述厦门大学原校长王亚南故事的原创话剧《遥望海天月》中,当剧中的王亚南在战火纷飞里,与革命战友郭大力以共同的信念完成《资本论》首部中文全译本翻译工作时,舞台上出现了两段白绸飞跃大会堂。这两段写满《资本论》的大白绸是全剧组花了整整两天亲手画出来的,意味着属于王亚南和郭大力的革命胜利,也代表着全剧组克服万难终有收获。

从厦门走到北京、上海、澳门……如今,厦门大学的很多校史剧在校内外轮番上演。刚开始,王晓红还存在顾虑:讲述厦大校园故事的话剧能否引发校外观众的共鸣?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演出过程中,她发现在全国任何地方,剧中人物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总能让人心潮澎湃,“很多年轻人可能只听过这些里程碑式人物的名字,之前没有途径去了解他们为什么伟大。如果有一个好的途径、一种好的艺术手段去讲述伟人的故事,年轻人就能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偶像”。

“美育是一种广泛的教育,带领学生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寻找美”

“每一部校史剧都是在回答一个时代问题,也试图让青年学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在创作过程中,王晓红为不同的剧本设定了不同的主题:《遥望海天月》在回答“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华大地传播”,《哥德巴赫猜想》在回答“中国如何培养出一位数学科学家”,《陈嘉庚》在回答“海外华侨如何心怀祖国,倾资教育”……

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楼帅舟是话剧《遥望海天月》中王亚南的扮演者。初登舞台时,由于缺少表演经验和对人物的理解,总是被导演批评为“只会读台词的朗诵机器”。为了触碰人物的内心,楼帅舟大量阅读王亚南的历史资料,经常独自来到厦大的白城沙滩,想象着王亚南当年把自己绑在船上读书的故事,面对波涛起伏、奔流不息的大海练习台词。楼帅舟渐渐开始蜕变,学会与剧中人物共情也来自那段剧组生活。

“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对事物的审美判断和价值追求。”楼红英认为,一部又一部校史剧就是美育最重要的实践课堂。“校史剧可以带领学生对校史产生一种敬重,当他们看到先辈为国家民族、为科学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自然而然地会形成一种力量。只有带领他们了解历史,才会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而这种情感是指引他们选择人生道路很重要的一方面。”

到底何为美育?这种教育与基础教育有何不同?

2021年,厦门大学成立“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并制定了每位本科学生须修满美育与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学分的要求,其中美育课程须修满两学分。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系统性、系列化的美育课程。知识进阶系列主要带领学生领略各个学科的魅力,进而对自己的专业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通用技能系列,重点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甚至还有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等技术素养。第三个系列则是通常意义上的素质拓展,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赏析等内容。

在一间陈列着数千件玩具的数学与智力玩具空间,摆放着七巧板、九连环、鲁班锁、华容道、魔方、魔尺、魔盒……这是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林亚南在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开设的“益智游戏和数学”课程。他希望通过这门课,让大家看到数学并不只是冷冰冰的概念、定理而已,它也是有趣,可以玩的。

“青年学生未来要适应社会,要与各种人、各种事、各种困难打交道,特别需要健康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美育就是培养真善美的过程。”在楼红英看来,美育不仅只存在于艺术领域,还有生活美育、科技美育、学科美育,甚至还包括日常社交礼仪、职场管理以及服饰搭配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育不是简单扫盲式的艺术欣赏课,除了培养学生对美的形式的认识和理解,还逐渐上升到‘大文化’范畴之内,这是一种环境氛围教育。”这几年,艺术学院院长刘赦总会带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们走进音乐厅、艺术展、博物馆等“网红点”打卡,甚至还开设了现场体验课,在专业演奏厅的舞台上为学生演出。

管弦乐、民乐、声乐,琴、筝、箫、笛、琵琶……每件乐器在乐团的位置是什么?功能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在整个旋律里起到什么作用?这门“特殊”的音乐课经常会吸引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而场场“爆满”。在刘赦看来,艺术是最能激活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门学科,传统文化作为美育课程中很大一部分,通过美育可以激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美育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工作,加深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建立文化自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带领学生寻找中国语言之美”

“在网络媒体和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保持中文的严谨与写作规范,成了一道难题。”近几年,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刁培俊发现:很多大学生存在提笔忘字、错别字频出、标点符号乱用、大量使用网络用语等问题。在他看来,汉语写作与使用是美育课程的关键一环,“只有具备合格且良好的汉语写作能力,才能在世界上彰显和提升中国青年的智慧”。

去年,“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开设了写作课,刁培俊负责讲授学术写作。他以小班授课的形式,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需求来设计课程内容,兼顾对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试图改进学生面对“交一篇论文”的作业要求却不知“何为论文”的懵懂。他始终坚持要求学生用手写的形式交作业,“很多学生习惯电脑打字之后,反而忽略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在互联网时代,培养学生发现汉字之美尤为重要”。

表意准确、言简意赅、谋篇布局合理……除了将中文表达的优势告诉学生,进而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刁培俊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遵循学术规范与批判性写作能力。什么是论文?什么是合格的学术论文?什么才是创新型的学术论文?刁培俊认为,学术写作需要充分提炼观点,具有严密的行文逻辑和充实的论据支撑,以清晰简洁的方式传达复杂思维,这就要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和分析比较的能力、鉴赏能力等。

“这门课教会我首先要学会挑选合适的文献,其次是在阅读过程中树立批判意识,结合自己的反思衍生原创内容。”英语专业本科生袁婷即将面临毕业论文写作任务,在这门写作课上,她与不同专业的同学共同阅读不同领域的前沿论文,不仅找到看待问题的多元视角,还深挖到了自己的兴趣点。

公共事务学院教师郝文杰主要负责讲授公文写作部分,在他看来,中文表达讲究逻辑严谨,而公文写作又要求简洁精炼,对于学生来说这门课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之美的过程。

写作课不只需要一张纸和一支笔,更需要用于检验理论的实践。对法学专业本科生刘艳清来说,写作课也是参与校园治理的一次宝贵机会,“我们的课程考核是从贴近我们学生生活的切实问题出发,例如电动车管理、学生线上面试等,借助采访调研等方式,撰写相关问题的建议提案,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实际蕴含着社会治理的大道理”。

“希望每一门美育课程聚焦的内容都能成为青年学生的人生习惯,全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汉语言之美以及人生哲学之美,从而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智慧。”刁培俊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实习生 臣昕月

X 关闭

X 关闭